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

早秋

这两天的收获,见图。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我要离婚

今年在我的家乡,一位来自英国的普通公民,在成都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聘请律师,他跟律师讲:“我要离婚。”


跟他结婚的是当地的,离异有一子的,中年无职业妇女。 两人通过中介认识,后来这位退休的英国公民决定去成都跟她结婚。


不料到那里后,这老头喜欢上了成都,可是他的中国老婆要求他给她的儿子买房子,给她买珠宝,整个的把老头当富翁一个。


一年下来,老头的积蓄全部用光了,老婆又要叫他买更大的公寓,这下把老头给逼到梁山脚下了,老头决意要离婚。


成都中级法院还是第一次受理一个外国人在当地提起离婚的案件。
结果老头赢了,可是那个中年妇女不服气,说是还要上告。


官司虽然了结了,那英国退休老头却仍然不愿意离开这座城市,他打算要在这里住下去。因为他住在现在现在国内流行的家庭式饭店的套房里,每天都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街上各式各样的餐馆,从早到深夜, 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关键是价格便宜.

尽管语言不通,也没能耽误他享受生活的乐趣。
离婚归离婚,可不走人了,嘿嘿。



我们家园里面的苹果熟了

2007年8月22日星期三

童话王国丹麦游记(三)--现代人的家园

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总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精神田园,即使飞到月球上去的科学家,也都毫不犹豫地指著地球说道:从太空上看到的地球是多么的美丽。

那么人们渴望的另外一种幸福和精神家园在哪里呢?

答案也许就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Christiania社区。这个社区刚好位于哥本哈根著名的救世主大教堂附近,两者在一条马路上,彼此相望。

Christiania建立于1971年,当时身份不同的人移居到这个被刚废弃的军事营房地盘,接管此地,他们是一群丹麦政府的反对者,当时由于住房租金昂贵的政策也导致一些人落脚此地,这个称为自由的城镇,占地85英亩,现在大约900名公民。图片为现在镇上的公寓,以前是军营,旗子是Christiania的象征。上面的宣传画是跟毒品决裂的意思,丹麦当局严格控制毒品,但是在Christiania禁止Hard drug, 并不强行禁止soft or light drug,正因为这个,为Christiania带来负面的影响,曾经瑞典政府也反对Christiania的自治和独立,Christiania的居民还北上斯得哥尔摩,哥德堡,隆德游行,让更多的人知道Christiania真正利益人民的一面。

我在镇上的主要街道的自由贸易广场,就亲自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出售毒品,我走近去看,有一个人跟我打招呼,我仔细看了他的东西,象国内农贸市场上的红糖一样,有个青年正在用蜡烛烧什么,我走过去他就把整个铁盒子关了起来。


这两种自行车都是Christiania的独特产品,在Christiania, 人们一般都不用汽车,镇里面不能有汽车通行,自行车畅通无阻,镇民采取节能的方式生活,冬天用木材取暖,反对用电大量取暖,而且他们自己保持能源的自给自足。

虽然镇上的人反对工业文明,但是更激发了他们艺术的创作灵感,这个镇上处处是当代艺术的氛围。上面这张图片就可以看出,他们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理念,在丹麦,人们热衷于设计,而且现在开始借鉴中国的元素。

在镇上的咖啡馆里面,墙上有系列的图画,给游客展示Christiania的历史与当今大事件发生的同步关系,图片里面可以看出,镇上的人很反感警察制度,前面是警察,后面的MM在评论这些“蠢货”,Christiania主张艺术的生活,体育的生活. 教育,文化给人带来幸福,反对暴力。


图片里面可以看出:1996年,以哲理性赋于摇滚乐以灵魂的Bob Dylan 在Christiania演出,以支持Christiania的存在。


Christiania是艺术家的天堂,他们依水而建立了很多独特的房子,在水面上,还给天鹅造了房子。这是Christiania镇上的一大特色。


Christiania镇上的人,脸上充满了对该镇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这不,连狗都高兴得上了房顶。

从Christiania居民的与自然的和谐,与动物的和谐,就可以看出他们崇尚的公平,理想的社会氛围是成功的。

当初他们占领这个地方的时候,周边的居民想给儿童开辟一个能远离交通困扰,快乐玩耍的公园,现在,这个愿望仍然实现了,我们在参观Christiania的时候, 看见了给儿童提供的乐园。
这个自由的城镇,没有围墙,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但是拍照是该镇公民不大情愿的,在一条主要的街道墙上,有“No Photo”的标志,不过我就看见有家电视台的人在拍片,在镇上的其他地方拍照,虽然不合镇上人的情理,但也不违规,也许他们想保留些神秘氛围。
从Christiania镇餐厅的窗户往外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其实他们跟外界并不产生隔离状态,有的人白天就在城市里面工作,晚上回到居住在这里的家。
从Christiania出来,到了对面的教堂,教堂正在装修,我便询问在那里工作的老头, 那老头一看见我们准备买票上教堂塔顶,才开口说话,于是我们直接奔赴上天堂的路,后面电视台的人也跟着上来拍片。于是,在强劲风势的情况下,我们俯看了的哥本哈根城市的风貌。























镇里面的居民,房屋是自治社区免费提供的,一位在此居住了15年的瑞典妇女,有时候跟瑞典人当导游,她来这里定居的时候,社区分给她了一套很大的公寓,她都觉得太便宜她了,她毕竟是独居呀。关于住房的分配问题,很有点共产主义色彩,大家都不交纳租金的,分配给你什么样的房子或者公寓,自己住进去就行啦,那么,如果你觉得这样太好不过了,也想去当 Christiania的居民?那你就慢慢地等待吧,等待入进的排队已经比较长的了,审核也很严格,就如我曾经询问一个在斯得哥尔摩的朋友为什么不买下一个岛上的小木屋一样,夏天那地方跟神仙居住的地方一样,人家回答我,排队想买房的人已经排到100年以后了。不过镇里的居民对镇上的福利都拥有自己的责任。

2007年8月15日星期三

童话王国丹麦游记(二)

当初丹麦人把现代美术博物馆建立在首都哥本哈根郊区的时候,就引来了争议,担心没有人愿意跑那么远去参观,后来事实证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一行匆匆忙忙赶到郊区路易斯安那岛上这个现代美术馆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我们担心4--5点会关馆,所以得赶紧,当我们买票进入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晚上9点才关馆。

此次到丹麦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看看这里展出并在8月初就结束的一个展览,即中国当代艺术展,名字为“Made in China”。

举办这次展览,主办方还把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话用中文打印出来,想说明一个从马克思到麦当劳快餐的国度,一个登上月球,经济发展强盛,贫富悬殊,环境变迁,扩展军事,固守共产主义,缺乏民主的这样一个现实的中国当代社会,让大家在中国当代美术展览里面去面对和感受中国当代的文化和艺术。

在展览的作品说明上,尽可能详细说明作品的制作过程和表现方式,但是仍然有很多西方参观者忍不住地发出笑声,我想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的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历史的荒谬与现实急速发展里面的人们生存状态,这种强烈个人内心突破和个性表达方式,特别是对文革的情绪,布满了展厅。这种方式并不是用一种西方人普遍能看得懂的行为观念来传达中国的文化的某些精神的。

这些对于习惯于养尊处优,特别是信守中立的欧洲人来说,很难真正领悟到这些强烈的反叛,嘲讽以及愤怒的情绪来。我刚到瑞典来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个中国人,她这样说;“瑞典要完蛋了。”我心里面一惊,我可是刚来哦,她接著说;“我已经来了15年了,根本看不见什么变化,而且人们普遍没有上进心。”持这个观点的中国人,也不只一个,可见艺术是存在于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之中的。我前几年看过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题片,里面有个在重庆地区长大的女人,其母亲与当时下乡插队的男青年恋爱怀孕,男青年没有与其结合,母亲独自生下她后,就疯掉了,疯的时候,就处于上身裸体状态,满街,满院子里面跑,奔走。自然,在一个传统,落后的环境下,母亲的疯,就是绝望的结果,唯一能表达的方式就是发疯。可是女儿成长以后,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心里却有创痛,她就要行为艺术表现,裸体上半身,走在游客拥挤的长城上,要么就让针灸医师满身刺满银针,直到昏厥过去。

身体就是行为艺术? 这样的艺术我在加那利群岛旅游的时候,海滩这样的妇女多了,在那里走来走去,一个模样70岁的老妇人也这样来着,很自然。中国刚打开国门的时候,学校背地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国外来的专家,在峨嵋山底裸体游泳了。我夏天钓鱼,那湖边就有人裸体在游泳,花园里面儿童更是裸体玩耍,因为阳光对于这里要穿越漫长黑夜的人来说太重要了,自然也是国情不同,你看那中国“死海”,夏天人在那里跟煮饺子式的,如果你要到那里去裸体,情形就不同了。

我们大众很多时候很难搞得清楚艺术跟行为的距离,或者说是划分,有些人,走街串巷弄出点响声出来,甚至跟一头骡子结了婚,行为艺术就生了效,如果你现在说你搞不懂,好了,行为艺术家会跟你;主要是因为你不在场。

嘿嘿,艺术是很玄妙的。

有一位年轻一点的女行为艺术人,她把即将孵出小鸡的100个鸡蛋,用砖头砸得狼藉一片,不得不说,这个就是作孽了。
难怪我另外的朋友就跟我说过一句话,中国当代艺术的很多表现手法,仍然逃脱不了弗罗依德的东西,不过,也自有它的特殊性,即所谓的“初级阶段”。
馆中Andy Warhol "Mao" ,1972
他的系列近年来价格一直攀升
(注:从画册上翻拍)

在“Made in China”有一个瓷雕塑;一个“白领”(眼下国内时髦的词)衣着的年轻女人,被坎断整个颈项,断裂在地上,一只黑色高跟鞋与肢体分离,联接整体作品的是暗红色的血液。

回来后,我特地打电话给远在旧金山的朋友讨论此事,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在有些人的手里“一定”要表现得极度极端,或者说是颠覆,冲突,对立,分裂和残酷呢?朋友告诉我,他曾经也专门在成都的“三一书店”跟那些活跃的超前艺术人士讨论过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当这些人在进行艺术实验的时候,结局总是与警察有关,所以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就是要走极端,就如中国当代的诗人,除了下半身诗人,后来干脆就裸体朗诵了,结局还是拘留。

朋友忙问我,看到张晓刚的“全家福”作品没有?朋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玉林区该画家的“小酒馆”第一次看见他的“全家福”作品的时候,就很喜欢,张晓刚以1960年代家庭的黑白照片为背景,给家庭,集体和社会绘画上脸谱,一样的表情,一样的中山装,一样的红领章,嘿嘿,朋友说到尽兴的时候,用那很重的乐山口音说了一句;看了过后就忘不掉,确实独特惨了。
“全家福” Nr.3, 1995
" Made in China"

(注:从画册上翻拍)

比张晓刚提前走红,在玉林也有个“白夜”酒吧的何多苓,另外以“父亲”走红的罗中立等都是四川美院毕业张晓刚的同学。可能很多人都记得那张“父亲”的脸。张晓刚“全家福”的作品是在1990年代完成的,近年来在拍卖的市场中,价格一路上升,在伦敦、纽约、香港,北京等地就不时地爆出一系列的天文数字,880万港元、76.96万英镑……一直到《天安门》拍得1800万港元,当他的作品从20万美元开始报价,一直涨到97.92万美元的时候,当从现场的人给张晓刚打去电话时,他第一个感觉是“疯掉了”。


  “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卖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很虚幻。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者变成了另外一种符号。别人选中了我,我就成为一个游戏格局里的另外一个人。”这是他与诗人欧阳江河不久前对谈中说过的一段话。

与张晓刚一起画脸的还有一个人叫赵能智,他的画被评论家说成是“残酷青春绘画”,表现更个性化和情绪化。他说:“青春可能本来就是残酷的,其实又何止青春。”
据说狠是当代艺术的关键词。

看来,当代艺术,确实需要人的敏锐,内心深处那一颗永远都要找不到方向的心在跳动,一时刻都不要停止叛逆的对立情绪才行,时刻反抗着,自我折磨着……

这样,好的作品就出来了。
咳。

风景照片全为丹麦现代美术馆,幸福剧团拍摄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童话王国丹麦游记 ( 一 ) 附图片

我们坐火车从斯得哥尔摩出发,几个小时就到达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北欧,好象没有明确的边境意识,也没有所谓进出海关的通道,车上只有一工作人员询问车票,有一车厢为乘客售咖啡,食品。

说来奇怪,一到丹麦的土地上,我便急匆匆地去寻找建筑屋顶上的丹麦国旗,丹麦的国旗也在迎风飘扬吗?在历史上,也就是17世纪,瑞典是个好战和霸道的国家,有很多战争,瑞典占领了丹麦,波兰,德国,芬兰,俄国,挪威和波罗的海的一些土地。今年早些时候,瑞典还播放了几集电视剧“反叛者”,这个电视剧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同一个世纪,丹麦的游击组织进入瑞典与瑞典人作战,当时瑞典的国王和政府对待瑞典南部的斯果勒省(Skåne )的人民非常的暴戾,无恶不作,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当地的百姓给予了丹麦“反叛者”一些帮助,可是到后来,当瑞典国王的军队把“反叛者”打退的时候,“反叛者”在撤退回丹麦的时候,却在斯果勒省烧杀掠夺,又一次把这个地区的人民逼回困苦的境地。后来国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进行了很大地改进。


参与讨论这个事件的学者说;瑞典当局,对待自己的子民,真是比纳粹还要坏,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当采访丹麦的一位历史学家的时候,他说;瑞典把波兰,俄国占领过多的领土都归还给了他们,为什么不把斯果勒省归还给丹麦呢?

当历史的迷雾散尽,现在的北欧归于平静,大家都不设防,友好相处,来往频繁,我曾经在自己的家乡成都,在举办瑞典电影周的时候,跟前几年是电影协会主席的娥瑟女士交谈过,来到瑞典后,才知道她来自挪威,现在退任后,回到挪威进行反宗教歧视,人权的社会活动。在我们回斯得哥尔摩的火车上,看见很多瑞典人去丹麦购买东西,在瑞典,购买酒的税很高,很多瑞典人情愿去德国和丹麦购买,居住在南部的居民去哥本哈根比上斯得哥尔摩更方便。

丹麦的火车,设计上非常的人文化,专门给自行车, 童车,残疾人车,和老人设立了专门的车厢 ,车上有自动售饮料机,自动售小食品的设备,和自动感应厕所,不过中心车站管理比较混乱,也许是夏季旅游人数太多的原因,我们进入规定的站台等候火车,没有电子牌显示,火车和月台改变也听不到通知,我们主要是怕错过另外一辆开往S村的火车,不料,这列火车在那里特地等待我们从丹麦过来的乘客,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我们错过了火车,当天晚上的住宿费,铁路公司会付给我们的,在瑞典很多地方也是这样的,因为赶地铁,或者都市列车,如果因为公司的原因耽误和久等,乘客可以自己乘出租车,事过之后,自己去相关的部门包销“打的”费用就是了。

那天火车晚点时间比较久,在丹麦一路下来,人很拥挤,我们呆在童和自行车车厢,乘务员最后为了让带着童车的乘客上车,叫整个车厢的人都站起来,结果空间仍然不够,站在我身边的一位女士披着长发,不停地跟她的两个女伴说话,听上去 声音比较粗糙,脸上长满疙瘩,下车后,我那二分之一才对我 说此人是个变性人, 我才明白过来。

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画面又刚好是同性恋画面,两个男人正要激情相吻.

晕。

去年本来我们准备申请取消一直付给教堂的费用,每年是一千美元,就因为去年因为同性恋能不能进教堂结婚的问题争论得厉害,这里的平民百姓喜欢回避矛盾,这样下来,我们只得在今年才停止付费,以免产生支持或者反对的嫌疑。

不过这个世界变化真快,出去,回来反差都很大,咳。

Nyhavn 名字是新马头,实则为330多年代老运河,两旁古老,色彩鲜艳的房子,给游人进入童话的幻觉,岸边的餐馆,酒吧,咖啡店,夏季吸引很多游客,风景独特
Gefion Fountain
喷泉的雕塑群来自神话故事,传说女神得到国王的许可,在国王的地盘上挖掘一块地皮(在现在的瑞典境内),可是得到的时间却只有一天一夜, 于是Gefion把她的四个儿子变成了牛,所挖掘的土地就是现在的西兰岛,而挖走的地方就形成了湖泊。

Nyhavn 岸边的新公寓


Tivoli 众多的游乐项目,令儿童向往,不过,排队买门票进入的大人脸上更有灿烂笑容,可见为儿童是个借口,大家都有童心,咳。

哥本哈根新旧两可的城市,深夜独自走在街头,都很安全。
(风景照片全出自幸福剧团)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卡尔.林奈的三百年



早在1707年,在瑞典诞生了一个对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瑞典名字叫作 Carl Von Linné --卡尔.林奈。

卡尔.林奈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各类学者把自己从世界各地自己带回来的植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为之命名,造成了一物多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卡尔.林奈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用自己的精力,以对植物的深入了解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双命名法”。他在自己的著作《自然系统》中总结出一套命名规则,即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用两个拉丁文来表示,第一个词是生物的属名,表示它所在的类群;第二个词是种名,与其它生物区分开;在种名的后面,再注上命名者的姓名,一方面表示荣誉归属,一方面表示此人要对这个命名负责。这个简单明了的命名法则一问世,就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赞扬和支持,经过二百多年的应用和修订,成为国际上的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双命名法使纷繁复杂的万千种生物被科学地区分,经过二百多年的应用和修订,成为国际上的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

卡尔.林奈的目标是为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命名。

林奈在自己的《植物种志》一书中,使用双命名法为7300种左右的植物命名。林奈一生收集的植物标本达14000号,他根据植物花的雄蕊特征,把植物分成了24个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万以上的种,如此浩大的科学工程由林奈一人完成,所以人们称呼他是“植物学之王”。对于动物分类,林奈也很有建树,他把动物分成六个纲:四足动物纲、鸟纲、两栖动物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第一个纲中,林奈将鲸、人、大猩猩、猴等都放入其中,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哺乳动物纲。林奈发现,许多生物之间有从属的关系,因此他首先将自然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矿物界,在界的下面,是如阶梯般排列的5个等级:纲、目、属、种、变种。林奈将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甚至包括矿物,统一在自己的体系之中。

今年是卡尔.林奈三百年诞辰,瑞典和全世界的人仍然在庆祝他的诞生,这个为瑞典的科学知识领域树立了图标的人,这个对世界未来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人们仍然要对他说一声:Grattis Carl Von Linné.


(资料是整理的,照片全是自己的)


这楼是Uppsala大学最早的教学楼,现在是博物馆。

楼上园顶是解剖阶梯教室,因为对面是历史悠久的大教堂,属于圣区,教会不准大学用灯光进行解剖,所以园顶上专门设计了窗户,日光刚好照在解剖桌上。卡尔.林奈常常在这里开讲座,学生和学者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






















沙漠中的霸王花